( 一 ) 園區總體發展目標
本團隊綜合考古及原民文化專家學者們的觀點,擬定出本園區總體發展 目標及策略方向:
目標一:展現臺灣四千年來的原民發展史
本基地座落於圓山考古遺址範圍內,未來若可作為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將可充份展現本基地自四千年前以來各原住民族在此地的生活軌跡,此其中 包括先陶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訊塘埔文化、十三行文化、清代遺 留等先住民於此場域生活留下的歷史遺跡;以及,本基地見證了基隡河沿岸 自四百年前即為平埔族群墾拓領地的一環;乃至於,自民國六○年代開始陸 續自島嶼各地來到臺北盆地落腳、建立生活聚落的原住民族各族。這些痕跡 都是珍貴的原民文化遺產,需要承傳與肯認。因此建議本園區應朝圓山考古 遺址及原住民族文化之「教育推廣」及「文化展示」之方向為重點發展方向。
目標二:連結南島語族的世界文化觀
以太平洋共同體為主舉辦的太平洋藝術節,已連續多年均邀請非會員國 的臺灣原民代表出席,特別是 2016 年及今年 ( 延至明年舉辦 ) 都是直接邀請 中央原民會代表與會;但另一方面,以南島語族文化為主要節慶內涵的臺東 南島文化節卻已於近年停辦。本園區作為首都城市重要的原民文化據點,應 可以爭取作為原住民族面向南島的重要匯聚平台,更積極地扮演島際溝通的 橋樑,促進臺灣島內各原住民族共同與南島族群之間的互動,讓面向太平洋 各島嶼上的原住民族,可以經常性地於此基地上展開文化交流,彰顯本島原 住民族與南島語族之間文化交融的重要性。
需設法讓民眾更貼近 於考古遺址,致力於考古遺址相關教育推廣,並將文化遺產內容及原住民族 文化貫徹其中,同時又不擾動現地遺址。
–– 某人提及
作為一個坐落於考古遺址內的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需設法讓民眾更貼近 於考古遺址,致力於考古遺址相關教育推廣,並將文化遺產內容及原住民族 文化貫徹其中,同時又不擾動現地遺址。
透過本次工作坊的訪談討論,本團隊認為在展示內容上須透過歷史發展 的時間軸作為本園區之展示方向,從廣義來看,史前各時期在圓山一帶居住 的先民們即是臺北市的原住民,他們是目前已知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人們,若 在本館舍內將史前到當代的臺北原住民族開發史進行串聯呈現,便能將考古 文化層及原住民文化內容融會貫通,並加入科學、傳說、族群演化及變遷之 內容呈現,亦能將本議題延續至當代都市原住民的發展,貫徹本園區作為「圓 山考古遺址展示與教育推廣 / 管理維護據點」及「都市原住民與原鄉文化連 結據點」之承先啟後目的,結合文化紀錄與呈現,達到臺北盆地的民族歷史 教育推廣之意義。
在空間使用規劃上,以戶外空間來說,目前不進行任何設施、植栽規劃 與更動,維持目前的公園功能,以避免對考古遺址的影響。未來營運團隊若 欲規劃相關活動,建議以非定期的短期活動為原則,且需在「國定圓山考古 遺址保存計畫」之整體架構下規劃 ( 目前設定為遺址公園,尚未定案 ),且相 關佈置需以可復原式為原則,不擾動考古遺址,並遵照「109 年國定圓山遺 址監管保護計畫」之土地開發限制及使用行為管制規定,在執行期間需先通 知監管單位評估處理,並向主管機關通報備查。
以室內空間來說,目前並無涉及任何增建行為,以既有建築空間改造為 原則,並且空間利用上除了以上述之史前文化至當代之臺北盆地民族歷史之 展示、相關教育推廣活動為主,也建議利用圓形劇場的特殊空間,發展結合 科技形式之新型態展演體驗,讓民眾深刻體驗圓山一帶的先民生活樣貌,打 造圓山地區之考古遺址與民族歷史文化的教育推廣基地。